禮德旭
  • 關於禮德旭
    回主選單
    • 認識禮德旭
    • 什麼是PBL
    • 年度報告
  • 我們的服務
    回主選單
    • 線上講座
  • 課程介紹
    回主選單
    • 街上遊你遊我
    • 小小報導者
    • 闖進月ㄕˋ界
    • 好老師召集令
  • 禮德專欄
    回主選單
    • PBL教師手冊
    • SEL加油站
    • 禮德交換日記
  • 增能文章
  • 最新消息
  • 聯絡我們
禮德旭
  • 關於禮德旭
    認識禮德旭 什麼是PBL 年度報告
  • 我們的服務
    線上講座
  • 課程介紹
    街上遊你遊我 小小報導者 闖進月ㄕˋ界 好老師召集令
  • 禮德專欄
    PBL教師手冊 SEL加油站 禮德交換日記
  • 增能文章
  • 最新消息
  • 聯絡我們
  • 文章總覽
  • 分類
  • 禮德觀點 (8)
    • 禮德充電站 (12)
      • PBL教師手冊 (4)
        • SEL加油站 (5)
          • 禮德交換日記 (6)
            禮德觀點 (8) 禮德充電站 (12) 手機成癮 (1) 暑假 (4) 自我照顧 (1) 教師 (1) 情緒 (1) AI (2) SEL (15) 兒童權利 (5) 溝通合作 (8) 自我覺察 (3) PBL教師手冊 (4) PBL專題導向式學習 (4) 兒童表意權 (1) SEL加油站 (2) 禮德交換日記 (6) 6C領導力 (2) 創意設計 (2) 引導師 (5)
            1. 首頁
            2. 增能文章
            3. 你有手機成癮嗎?--我們都該正視的數位焦慮

            你有手機成癮嗎?--我們都該正視的數位焦慮

            2025 Jun 13 禮德觀點
            內容目錄
            1. 以下這6點,你中了幾個?
            2. 兒少「手機成癮」不只是滑太多,而是心在求救 
            3. 網路傷得最深的,其實是「心」和「腦」
            4. 禮德旭給教育工作者的4個暑期行動提案
            內容目錄
            1. 以下這6點,你中了幾個?
            2. 兒少「手機成癮」不只是滑太多,而是心在求救 
            3. 網路傷得最深的,其實是「心」和「腦」
            4. 禮德旭給教育工作者的4個暑期行動提案

            以下這6點,你中了幾個?


            ✅ 一有空就想滑手機,放下沒幾分鐘就覺得空虛 

            ✅ 沒網路時感到焦慮、心煩、甚至想發脾氣 

            ✅ 每天睡前一定要滑到凌晨才甘願入睡

            ✅ 與人約出門覺得麻煩,寧願宅在家看影片或打遊戲 

            ✅ 上課、工作提不起勁,注意力不集中 

            ✅ 明明有事要做,卻一滑手機就不小心過了兩小時 

            身為大人的我們偶爾沈迷於滑手機,
            但對孩子來說,這樣的習慣,可能正一點一滴拉低他的情緒與專注力。

             


            兒少「手機成癮」不只是滑太多,而是心在求救 


            當孩子出現這6種行為時,已是高風險警訊: 

            1️⃣ 一回家就守在手機或電腦前不離身

            2️⃣ 沒辦法上網時出現焦慮或暴怒 

            3️⃣ 上網時間延長、睡眠變差 

            4️⃣ 不想出門、不參與其他活動 

            5️⃣ 白天沒精神、學習力下降 

            6️⃣ 作業草率、成績退步、拖延嚴重 

            更嚴重的,是孩子自己否認問題,甚至對限制手機的家長產生敵意、冷暴力、甚至肢體衝突。 而這些行為背後,其實藏著更多深層的心理壓力: 

            🔸 害怕人際互動失敗 

            🔸 對自己沒自信、成就感缺乏 

            🔸 面對學業挫折、家庭衝突時無法排解 於是,網路就成了他們逃避現實最簡單、也最危險的避風港。

             


            網路傷得最深的,其實是「心」和「腦」


            根據《失控的焦慮世代》與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調查: 

            過去三年,兒少身心科門診增加 56% 

            高中青少年憂鬱症患者中,高達 90% 曾出現自傷行為 

            自曝遭遇私密影像外流的學生,其自傷風險高出 5.16 倍 

            網路霸凌、色情沉迷、社群比較,成為焦慮、逃避、退縮的三大誘因 這不是「現在小孩玻璃心」,而是現代網路世界的真實壓力場。 特別是在暑假這種「時間寬鬆+家長又忙」的期間,更容易全面爆發。 

             


            禮德旭給教育工作者的4個暑期行動提案


            ✅設計暑假前的「數位使用自我覺察活動」

            引導學生在期末或暑假前,回顧自己網路使用的習慣與感受(作為自我了解的起點。

            ✅辨識高風險行為並與輔導/導師系統合作

            針對出現明顯沉迷、社交退縮、情緒波動的學生,提前通知導師與輔導室共同關注,避免暑假期間學生陷入孤立或焦慮。

            ✅建立正向數位文化的「共學語言」

            與其說:「你不要一直滑手機」,不如試著這樣說:

            「你最近都在看什麼影片/追什麼帳號?好看嗎?」
            「這個遊戲/影片哪裡吸引你?你會推薦我玩/看嗎?」
            「你有沒有看過讓你很生氣、很好笑、很奇怪的內容?」

            這些問法是讓孩子知道:大人不是要抓你,是想了解你在意的世界。從這樣的語言開始,才可能建立起數位使用的共同討論空間。

            ✅暑假前與家長溝通建立「家庭數位協議」

            可透過聯絡簿、班級群組、親師座談,鼓勵家長與孩子一起訂立暑期網路使用規則,並提醒:限制不如陪伴,監管不如共學。

             

            讓孩子在假期中,不只有螢幕相伴,還記得有人在乎他、相信他。

            讓我們從陪孩子「怎麼用手機」開始,一起陪孩子一起迎接數位時代的挑戰與可能。

            • 禮德觀點
            • 手機成癮
            • 兒童權利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澳洲禁止16歲以下用社群媒體,你怎麼看?

            2024年11月19日,澳洲國會通過《社群媒體最低年齡門檻法案》(Social Media Minimum Age Bill),正式禁止16歲以下兒少使用社群平台。 隨著社群媒體成為孩子日常的一部分,風險與機會也一併出現。面對風險,我們該怎麼辦?是全面禁止,還是選擇相信孩子、與他們一起練習?

            • 2025 Jun 13

            為什麼我們需要暑假?

            這一週,走進校園的每個角落都洋溢著「放暑假的歡樂氣氛」。 孩子們用最快樂的聲音,向學校告別、向夏天問好。 他們興奮的不是只有不用寫作業、可以睡晚一點,更是迎來一段「生活重新安排」的自由。 但這也讓我們重新思考—— 為什麼我們要有「暑假」這樣的制度?

            • 2025 Jul 03

            我想成為一個溫柔堅定的大人

            在大學四年級的尾聲,逸馨決定做一件「現在不做,可能再也沒有機會」的事。從報名禮德旭的 PBL 引導員培訓,到真正站上營隊現場引導一群孩子,逸馨走過困惑、無助,也得到了信心與感動。這一段經歷,讓他重新想像了「老師」的角色,也找到自己未來想成為的大人模樣。

            • 2025 Sep 25

            孩子為什麼不合作?看見「不合作」背後原因

            許多時候,孩子的不合作,並不是故意唱反調,而是學習上屢屢受挫,讓他們無法看見自己的價值,只能透過情緒和行為來保護自己。 面對不願合作的學生,老師能不能不是急著控制行為,而是或許可以先看見他背後的需求。 你,也曾遇過讓你一度想放棄,卻又放不下的孩子嗎? 那麼,老師可以做什麼幫助孩子找到成就感,進而在課堂上合作呢? 你也曾經遇過班上不合作的孩子們嗎?

            • 2025 Jun 13

            合作力,該怎麼教?從四「有」三「不」開始!

            「老師,他一直不做事,我只好自己寫完…」 孩子們分組討論時,有人急著自己完成全部;有人悶不吭聲地做自己的事情。 這樣的分組合作,真的有效嗎? 我們都知道合作力很重要,但孩子們知道怎麼「合作」嗎?

            • 2025 Jul 30

            對自己的課程設計有信心,才能真正讓學習發生

            一開始,碩頎其實對和不熟悉的人一起學習有點排斥。但在禮德旭的 PBL 引導員培訓中,每次課程結束,碩頎都感到充實又感動,碩頎說:「慶幸自己沒有錯過這段歷程。」。 小組討論時,大家的觀點總能激盪出不同的火花。即使人數不多,卻有著高度參與與開放交流的氛圍,那種「互相支持、沒有壓力」的學習場域,讓碩頎重新感受到教育的溫度和力量。

            • 2025 Oct 22

            瞭解更多

            • 關於禮德旭
            • 什麼是PBL
            • 增能文章
            • 線上講座

            支持我們

            • 捐款支持

            聯絡我們

            • Email: service@kidsleaducation.org
            • 隱私權政策
            COPYRIGHT© 禮德旭 All rights reserved | Powered by 路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