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最重要的不是成為一個完美的人, 而是保持彈性地陪伴孩子走一段路!
2025 Sep 19 禮德交換日記
臺師大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的芷盈,在課程與教學研究中,她常常覺得「研究所裡充滿了理論,卻很少有人告訴我們課堂裡要怎麼做」。當聽說禮德旭 PBL 引導員培訓,能夠實際走進孩子之中設計教學時,她決定踏上這段旅程!

PBL 引導員培訓裡有被好好安頓的感覺
「研究所上的是理論,但我需要一些落地的教學方法。」這是芷盈報名的理由。
在培訓過程中,最讓她印象深刻的是廷軒在培訓課程開始前的「安頓」。廷軒會用短短 10 到 15 分鐘,帶領大家回顧情緒、做小練習,讓學習從安心的狀態開始。芷盈說:「那種被好好照顧的感覺,讓我真的能專注投入課程設計。」
另一個重要時刻,是和其他引導員夥伴們一起觀課過程,大家聚在一起從孩子的視角去討論。「那種安心和群體感,讓我知道不是只有自己一個人在摸索。」
芷盈用三個詞形容 PBL 的培訓,是「滿足的、突破的、妥善照顧的」,因為在課程設計過程中,導師廷軒並不會強行給答案,而是順著我們的藍圖往下走,適時提出建議,幫助我們把腦中的想像,慢慢落實成為真正能在課堂上運作的教學。這種被支持著往前走的感覺,讓芷盈很「滿足」。
另一個「突破」是因位過去芷盈很少把自己的視角降到孩子的高度。這次培訓卻提醒芷盈,從簡報字體大小、引導的用語到鷹架設計,很多細節都要重新思考。看似微小,但對孩子的學習影響很大。對芷盈來說,這是一個很新的突破,重新檢視自己如何設計課程。
最後的「妥善照顧」,在每次正式進入課程設計之前,引導員的的身心都會先被好好安頓下來。無論是簡單的情緒檢視,還是短短的團康活動,讓大家能在同一個狀態中開始,休息也是被允許的。這種被看見與被照顧的氛圍,讓我芷盈能更安心投入。
從挫折到重新享受
最挫折的一次經驗,是行前驗收。「原本以為教案差不多了,沒想到廷軒逐一檢視教材、引導細節,突然覺得路好長,壓力大到快撐不下去。」甚至芷盈站在台上時一點都不享受,信心全失。但廷軒提醒她:「你自己都不享受,學生怎麼可能享受?」這句話讓芷盈驚覺也理解到,課程的力量可能不在於完美的教案,而在於教學者本身的投入。

帶孩子的學習
真正帶孩子的過程中,芷盈不斷被提醒:「要能等待、要相信孩子有自己的節奏。」
芷盈說,有一位整天沒拿起筆的孩子,在隔天卻主動投入做出自己最喜歡的盪鞦韆模型。雖然不符合比例尺,但廷軒提醒她:「這位孩子的進步幅度早就超過你的預期了。」這讓她學會看見孩子的亮點,而不是糾結在不足。
芷盈還提到另一位孩子,前幾天總是冷冷地不理人,但最後一天竟然掏出一包甘草糖送給她,因為注意到她嗓子沙啞。芷盈說:「那一刻覺得很感動,也覺得要好好對待這位孩子的好。」

對老師想像
這段經驗,讓芷盈對「老師」有了新的理解。「我在廷軒身上看到,老師其實也可以誠實地表達自己的負面感受,孩子不會不理解,反而會更靠近你。這讓我發現,讓學生看到一個完整的老師,比什麼都重要。」
未來,芷盈希望成為一位能夠靠近學生的老師,除了是課程設計者,也要是一位能夠安頓情緒、放大孩子優點、建立安全教室文化的老師。「老師不需要一站上去就完美。」因為孩子會慢慢進步,老師也會。
最後,芷盈給未來想參與引導員培訓夥伴的一句話:
「如果你正在懷疑怎麼把方法帶進課堂,來吧!這裡不會讓你一個人埋頭苦幹,你會在討論、交流和真實的孩子回應裡,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