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幫孩子建立好習慣重要嗎?
2025 Jul 18 禮德觀點
👧🏻「耶!暑假就是每天睡到中午!」
👦🏻「我媽每天還是要我讀30分鐘書,也太掃興了吧。」
👦🏻「我只吃炸雞可以嗎?反正放假了~」
👧🏻「反正老師也不會罵我,我可以晚睡一點吧?」
暑假到了,生活突然沒了作息、沒有老師的提醒、沒有班級公約,有些孩子瞬間進入「超自由」狀態——睡到自然醒、吃飯隨意、看書不碰、說謊也不用擔心被發現。
我們都曾經是這樣的孩子,覺得放暑假就是「放掉一切」,終於可以當自己想當的人。
但,也正是在這樣的日常鬆動中,我們可以開始重新問孩子(也問自己):
從小我們都聽過這些耳熟能詳的「規則」:
🔴不可以說謊
🔴不可以挑食
🔴不可以熬夜
🔴要培養閱讀習慣
但你還記得——有沒有人曾經跟我們說過「為什麼」?
這些看似為孩子好、為他們未來做準備的規則,如果沒有說明,也可能變成壓力甚至反感。
習慣不是為了「乖」,而是為了「能夠選擇」
這些從小聽到大的「不能」,真的只是為了讓孩子更「乖」嗎?還是其實,我們是在幫他們建立生活的節奏感與選擇的能力?
💡 說實話:是建立人際信任的開始
💡 不挑食:讓身體吸收到營養,才可以更健康!
💡 不熬夜:睡得夠,早上才不會累、規律睡覺,是照顧自己最基本的方式。
💡 閱讀習慣:是打開世界、培養深度思考的鑰匙
我們不是要孩子變成「規則機器」,而是希望他們知道:這些習慣,會讓他們未來更自在地面對世界。
小時候沒說明的事,長大後才懂?
還記得我們小時候,是怎麼面對這些「好習慣」的嗎?
很多人選擇照做,但內心充滿困惑或壓抑;
也有人反抗,覺得這些都是大人想控制我們的藉口。
📌 如果只是「不能」,那麼孩子做不到時,就會變成「你不好」、「你不聽話」;
📌 但如果我們換一種方式說明背後的「價值」,那孩子可能會開始思考:「我為什麼要這樣做?」
我們要教的,不是服從,而是理解與選擇。
如何幫助孩子「把習慣變成選擇」?
1|說明背後的理由,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
不是「不可以挑食」,而是「你吃不同的蔬菜,才會有不同的營養去長大」
不是「不可以說謊」,而是「說出真相雖然難,但你會更安心,也更值得信任」
2|分享大人也曾經困難的經驗
「我小時候也超愛熬夜,其實是因為白天太累了,我們可以一起找讓自己放鬆的方法。」
這樣的分享,會讓孩子知道:你不是在命令我,而是在陪我練習。
3|讓孩子參與訂規則,建立內在動機
「這週你覺得自己想練習什麼?」「我們可以一起想個方法」
讓孩子參與,不只是「配合」,而是「參與生活設計」。
好習慣是讓孩子「自由」,不是「服從」
如果我們能改變語言,從「不可以」轉換成「你可以」──
你可以照顧自己
你可以選擇誠實
你可以建立自己的生活節奏
那麼,好習慣不再是束縛,而是一種能力,是孩子走進社會、參與世界的起點。
因為好的習慣,不是讓孩子變得乖,而是幫他們成為能為自己做選擇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