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成為一個溫柔堅定的大人
2025 Sep 25 禮德交換日記
在大學四年級的尾聲,逸馨決定做一件「現在不做,可能再也沒有機會」的事。從報名禮德旭的 PBL 引導員培訓,到真正站上營隊現場引導一群孩子,逸馨走過困惑、無助,也得到了信心與感動。這一段經歷,讓他重新想像了「老師」的角色,也找到自己未來想成為的大人模樣。
▋想陪孩子走一段學習的旅程
參加禮德旭 PBL 培訓的契機很單純,從貼文看到 PBL 引導員培訓的資訊,再加上朋友曾經參加過,給他的回饋都是「很值得試試」。身為教育系大四生,逸馨想著,這可能是自己最後的學生時光,如果不在這時候挑戰看看,未來就沒有同樣的機會了。
逸馨說「我想試試看自己能不能真的帶一個營隊,寫一份教案,陪孩子走一段學習的旅程。」於是,他按下報名的按鈕!

▋原來培訓也可以很自在
逸馨分享,很多人以為培訓一定嚴肅、枯燥,但他最深刻的培訓課程是「用棉被展開的創意思考活動」。「那個過程真的很輕鬆,大家腦中會突然蹦出很多點子,覺得很好玩。原來培訓可以是這麼自在的氛圍!」讓逸馨總是期待著每一次培訓的到來。
如果要用三個詞形容整段培訓,逸馨覺得是「挑戰」,因為營隊本身就是挑戰,也是師培之外嶄新的經驗。再來是「探索」,不只是孩子探索環境,他也在探索自己能不能用不同方式教學。最後是「自在」,雖然有作業壓力和挑戰,但過程氛圍很安心和自在,夥伴間也彼此支持。

▋無助的時刻,是一起學習的開始
帶孩子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逸馨說:「有時候我安排的方向,孩子根本吸收不了,只能臨時調整。那時候覺得好累,也好可惜。」但幸好,逸馨不是一個人,還有一群夥伴的支持。「夥伴們很照顧我的情緒,也一起想辦法幫我解決。我才發現,其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那些不如預期的狀況,反而成為調整心態、學習合作的契機。

▋老師的另一種樣貌是「陪孩子看世界」
在這段旅程裡,逸馨對「老師」有了新的想像。「以前覺得老師就是把知識完整地傳給學生。但這次,我覺得老師更像是陪孩子去認識世界的人。」逸馨發現,老師不一定要「教很多東西」,而是帶孩子去發現、去思考。營隊中的老師,更像是傾聽者、陪伴者。孩子會主動分享,老師則是和他們一起好奇、一起探索。回到安親班打工時,這種差異更明顯。逸馨說:「在補習班,我只能不停輸出,當一個分享知識的老師。但在 PBL 營隊裡,孩子們會自己長出東西,我和他們幾乎是對等的狀態。」

▋在孩子面前也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
這次營隊,逸馨還有一個很大的收穫。在活動裡,他和孩子們一起使用「情緒儀表板」。當他說出「我很累,需要休息」時,孩子們可以理解也可以接受。「小時候我們的印象是,老師不能累,要有威嚴。但在營隊裡,老師和孩子都是人,都會有情緒,都在學習。」這讓逸馨第一次深刻感受到,教育可以是平等的,老師和學生都是彼此的夥伴。

▋想成為溫柔又堅定的人
在營隊的某一天,他聽到一個孩子對他說:「老師,我現在覺得自己很棒!因為我剛剛勇敢地跟大人分享了我們的東西。」當下,逸馨覺得所有的努力與辛苦,都是有意義的。孩子的勇敢,不只讓自己突破,也給了逸馨一份深深的感動。
逸馨形容未來想成為的模樣,是當一個「溫柔而堅定的大人」。「這不只是我對老師的想像,也是我對自己人生的期待。」逸馨希望能帶給孩子的,不是被動接受的知識,而是快樂的學習經驗,能讓孩子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帶著成就感往前走。

▋和孩子一起成長,學會自我肯定
營隊的另一個挑戰,是面對自己。「我很容易看見自己做不好的地方,比如沒有照顧到孩子的需求。」但在這過程中,夥伴們都會不斷給肯定:「你做得很好。」這些回饋,讓逸馨慢慢學會看見自己的亮點。逸馨說,教學技術可以靠後天學習,但「自我肯定」才是最需要每天練習的課題。

▋給未來參加培訓的你,這裡的收穫超出想像
「真的很讚,非常推薦!」逸馨毫不猶豫地說。「我參加過很多營隊和培訓,但 PBL 給我的收穫比想像中更多。不只是教學知識,還有從一群孩子和一群志同道合夥伴身上得到的感動。」營隊裡,他和夥伴們常常聊到深夜兩點半,討論著孩子的想法、教育的可能。這樣真誠的交流,成為他大學生涯中最珍貴的禮物之一。「我覺得在這裡收穫的東西,一定會超出你的想像。無論你對教育的方向是迷惘還是清楚,參加完,你一定會得到一些很重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