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合作,不是故意唱反調?老師必學的溝通合作三關鍵
2025 Sep 01 禮德充電站
親愛的老師,你是否也曾經有這樣的時候?
👉想引導小組討論,結果孩子們各說各話、一團混亂
👉安排合作任務,卻發現孩子之間爭執不斷,無法完成任務
👉有學生總是拒絕參與團體活動,甚至說出:「我不要跟他一組!」
別急著責怪孩子「不配合」,其實,溝通與合作能力就像肌肉,需要時間與練習才能變得強壯💪
在我們期待孩子成為有同理心、有責任感的合作者前,我們能做的,就是先教會他們如何好好說話、怎麼一起做事。
🎯 一、合作之前,先建立「安全溝通感」
很多時候,孩子拒絕合作,是因為擔心自己「不夠好」,或是害怕「被拒絕」。
在進入小組活動或合作任務之前,不妨這樣做:
✅ 提供明確的對話句型(例如:「我可以怎麼幫忙?」、「你覺得我們可以怎麼做?」)
✅ 讓孩子練習「輪流說話」和「傾聽後回應」的小遊戲
✅ 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尊重不同的聲音
🗣️這些看似簡單的語言練習,其實是建立信任、願意合作的基礎。
🎯 二、任務設計要「可視化」,讓合作變得具體
對許多孩子來說,「一起完成任務」是很抽象的概念。如果合作目標不清楚,很容易導致互相推責或干擾他人。
👉 不如試試看:
✅ 利用分工表,清楚標示每個人的任務
✅ 採用「小任務卡」,讓孩子輪流抽卡完成指定工作
✅ 活動結束後,一起檢視「我們做到了什麼」、「我們還可以怎麼更好?」
📌這不只是一種分工方式,更是在訓練孩子們從混亂到有序的團隊學習力。
🎯 三、合作不是零衝突,而是「遇到衝突怎麼說」
老師們常常擔心孩子吵架會影響課程節奏,但有衝突,其實是一個寶貴的學習契機!
面對學生之間的摩擦,我們可以這樣引導:
✅「你想讓對方知道什麼?」
✅「你覺得現在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
✅「我們下次可以怎麼合作得更順利?」
而不是急著說:「你們安靜!」或「再吵我就拆組!」
因為,合作能力不只是做事,更是在磨合中學會理解他人。
📌 教室,不只是學習知識的地方,更是學會相處、練習合作的第一線
當我們願意用引導、用練習,去替孩子打造一個「溝通有方法、合作有方向」的學習場域,他們就能一步步累積出與人共處的底氣與信心。
合作,不會一天就學會,但每天都可以學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