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升國中了,學校如何選擇?──談升學選擇裡的「孩子表意權」
2025 Aug 21 禮德觀點
👦「我媽說我不考私中以後會後悔。」
👧「我同學都去考六間,我也只能硬著頭皮考啊。」
👦「不念私中真的會跟不上嗎?」
你還記得自己國小畢業那年,是誰決定你要去哪間學校的嗎?
💡 升學選擇,其實是一場「權力關係」的練習場
每年國小升國中的季節,許多家庭會被「私中還是公立」、「要不要補習」、「讀不讀雙語」這些問題淹沒。但這些選擇的背後,真正重要的,其實是:孩子有沒有參與他人生的第一場決定。
曾經聽過一位小六孩子分享短短一個月內考了六間私中,週週沒得喘息,沒有人問過他:「你想去讀哪間學校?」,或許這就是「兒少表意權」最容易被忽略的現場。
💡「我是為你好」,其實也可能是一種壓力
許多家長並非不重視孩子,而是出於愛與焦慮——怕孩子錯過機會、落後同儕、未來輸在起跑點。
於是升學決定就變成:「我幫你選就對了。」
但我們要思考的是:當一個人從小習慣「被決定」,他怎麼學會思考、選擇與承擔責任?
升學的選擇,或許可以是一場共學的歷程。
📍 是大人說:「我分析的結果是這樣,你覺得哪個更適合你?」
📍 是孩子學會:「我不只是被安排,而是有參與、也有選擇權。」
💡從傾聽開始,我們就已經在參與教育改變
或許你還不是家長,你可能還是個課輔志工、教育營的隊輔、家教老師、或有弟妹正在升學、甚至只是偶爾陪鄰居小孩做功課。
每一次對話、每一次陪伴,都是你在建立「教育不是上對下,而是一起成長」的信念。
下次當孩子問你:「我該去哪一間學校好?」
你可以試著這樣問:
🔸「你自己喜歡什麼樣的學習方式?」
🔸「你在學校中希望感受到什麼?」
🔸「如果念私中代表要花更多時間補習,你覺得你能接受嗎?」
我們不一定要給標準答案,但我們可以讓孩子知道:他的聲音是重要的。
💡 教育不只是一條競爭的跑道,而是一段發現自己的旅程
在台灣,我們談教育時很常說「不要輸在起跑點」,但我們是不是忘了,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贏」,而是有人陪他一起選擇,並且相信他的選擇有價值。
而我們,是否也能成為這樣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