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德旭
  • 關於禮德旭
    回主選單
    • 認識禮德旭
    • 什麼是PBL
    • 年度報告
  • 我們的服務
    回主選單
    • 線上講座
  • 課程介紹
    回主選單
    • 街上遊你遊我
    • 小小報導者
    • 闖進月ㄕˋ界
    • 好老師召集令
  • 禮德專欄
    回主選單
    • PBL教師手冊
    • SEL加油站
    • 禮德交換日記
  • 增能文章
  • 最新消息
  • 聯絡我們
禮德旭
  • 關於禮德旭
    認識禮德旭 什麼是PBL 年度報告
  • 我們的服務
    線上講座
  • 課程介紹
    街上遊你遊我 小小報導者 闖進月ㄕˋ界 好老師召集令
  • 禮德專欄
    PBL教師手冊 SEL加油站 禮德交換日記
  • 增能文章
  • 最新消息
  • 聯絡我們
  • 文章總覽
  • 分類
  • 禮德觀點 (8)
    • 禮德充電站 (12)
      • PBL教師手冊 (4)
        • SEL加油站 (5)
          • 禮德交換日記 (6)
            禮德觀點 (8) 禮德充電站 (12) 手機成癮 (1) 暑假 (4) 自我照顧 (1) 教師 (1) 情緒 (1) AI (2) SEL (15) 兒童權利 (5) 溝通合作 (8) 自我覺察 (3) PBL教師手冊 (4) PBL專題導向式學習 (4) 兒童表意權 (1) SEL加油站 (2) 禮德交換日記 (6) 6C領導力 (2) 創意設計 (2) 引導師 (5)
            1. 首頁
            2. 增能文章
            3. 孩子愛滑手機,其實有原因──從兒童權利重新看待網路成癮

            孩子愛滑手機,其實有原因──從兒童權利重新看待網路成癮

            2025 Aug 03 禮德觀點
            內容目錄
            1.  孩子真的網路成癮?還是生活出現了空缺?
            2. 當手機問題爆發前,大人的心情先說出口
            3. 與其規範手機,不如邀請孩子一起「參與」決定
            4. 建立雙贏的對話,不是妥協,而是理解彼此的需要
            5. 孩子的手機行為,其實是對話的邀請
            內容目錄
            1.  孩子真的網路成癮?還是生活出現了空缺?
            2. 當手機問題爆發前,大人的心情先說出口
            3. 與其規範手機,不如邀請孩子一起「參與」決定
            4. 建立雙贏的對話,不是妥協,而是理解彼此的需要
            5. 孩子的手機行為,其實是對話的邀請

            👧「他都滑手機,不聽我講話!」
            👦「我只要一說規則,他就大吼大叫。」

            面對孩子滑手機,許多教育工作者與家長的直覺反應是:規定時間、沒收手機、強化管教。
            但我們是否曾停下來想一想:為什麼手機如此有吸引力?又是什麼讓我們對這件事這麼焦慮?

            這不只是手機的問題,而是我們與孩子之間,有沒有空間對話的問題。

             


             孩子真的網路成癮?還是生活出現了空缺?


            根據《兒童權利公約》第31條,孩子有休息、遊戲與娛樂活動的權利。
            但在競爭激烈的學業壓力下、教室裡的高密度規範中,手機反而成了孩子生活中最自由可控的選項。

            手指滑動的背後,可能是他想放鬆、想逃避、想獲得某種「我可以自己決定的感覺」。
            當我們只看到螢幕,而沒看到孩子的狀態,那些情緒與需求就會被忽略。

            你也曾經對學生或孩子說過:「你為什麼一直在滑手機?」
            不妨試著改問:「最近有什麼事讓你想一直待在手機裡面?」

             


            當手機問題爆發前,大人的心情先說出口


            手機的吸引力之所以巨大,是因為它背後有整個演算法與快感機制在運作。孩子難以招架,我們也一樣。

            而在課堂上或家庭裡,我們對孩子滑手機感到生氣、焦慮、挫敗,其實是很正常的情緒反應。

            🔍這些情緒提醒我們:
            📌「我花了很多時間陪伴,但孩子卻一直滑手機,我的努力好像白費。」
            📌「我怕孩子錯過了學習與人際互動的重要時機。」
            📌「我擔心他被虛擬世界困住,沒有能力抽離。」

            當我們能說出這些心聲,孩子反而會開始理解:你不是想管他,而是關心他。

             


            與其規範手機,不如邀請孩子一起「參與」決定


            根據《兒童權利公約》第12條,兒童有權對影響自己生活的事表達意見,並受到尊重與回應。與孩子一起討論手機使用規則,不是放任,而是教他參與、表達與負責。

            💬可以試著這樣開啟對話:
            👉「你覺得滑多久是剛好?」
            👉「如果上課滑手機,老師會怎麼感覺?你希望怎麼做比較好?」
            👉「我們可不可以試著一起訂一個『使用公約』,看看能不能真的有改善?」

            這些對話不一定馬上有完美答案,但每一次討論,都是教孩子怎麼與世界協商、共處。

             


            建立雙贏的對話,不是妥協,而是理解彼此的需要


            有效的對話,來自於雙方都能表達「自己為什麼在意」,而非只是講立場或情緒。

            你可以問自己:
            ☑️「我真正在意的,是尊重、是關注、還是安全感?」
            ☑️「孩子滑手機的背後,是無聊、人際壓力、還是逃避挫折?」

            當我們把對話建立在「需求」上,而不是「責備」上,才會有真正的理解與行動。

             


            孩子的手機行為,其實是對話的邀請


            手機不是敵人,而是提醒我們:「孩子有話想說,我們準備好了嗎?」

            不急著改變他,先聽他說;
            不急著下結論,先一起找出可以嘗試的做法。

            這一步步的練習,是建立信任、培養責任與深化關係的過程。

            ✨歡迎轉發給你身邊有在教學、陪伴孩子的夥伴們,一起學會,怎麼在焦慮中創造出真正的對話。



            • 禮德觀點
            • 兒童權利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對自己的課程設計有信心,才能真正讓學習發生

            一開始,碩頎其實對和不熟悉的人一起學習有點排斥。但在禮德旭的 PBL 引導員培訓中,每次課程結束,碩頎都感到充實又感動,碩頎說:「慶幸自己沒有錯過這段歷程。」。 小組討論時,大家的觀點總能激盪出不同的火花。即使人數不多,卻有著高度參與與開放交流的氛圍,那種「互相支持、沒有壓力」的學習場域,讓碩頎重新感受到教育的溫度和力量。

            • 2025 Oct 22

            老師最重要的不是成為一個完美的人, 而是保持彈性地陪伴孩子走一段路!

            「研究所上了好多教育理論,但真正要怎麼帶孩子呢?」 臺師大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的芷盈,走進了禮德旭 PBL 引導員的培訓! 芷盈說,這段經驗最大的禮物是,學會等待孩子,用心安頓自己。 ✦ 那位整天不拿筆的弟弟,最後卻主動完成了模型。 ✦ 那位一開始冷冷不理人的妹妹,最後一天卻貼心地塞給她一包喉糖。 「老師不需要一站上去就完美。」 孩子會慢慢進步,老師也會! 這是芷盈從孩子身上、從PBL培訓中得到的答案!

            • 2025 Sep 19

            「我是為你好」但到底怎樣才是真正為孩子好?

            每當這句「我是為你好」出現,像是一句讓人無從反駁的咒語,瞬間封住了孩子表達的空間,也讓我們以為自己已經盡了最大的關心與保護。 但孩子真的感受到「好」了嗎?還是只感受到被限制、被控制,甚至無法選擇的窒息感?

            • 2025 Jul 10

            為什麼我們需要暑假?

            這一週,走進校園的每個角落都洋溢著「放暑假的歡樂氣氛」。 孩子們用最快樂的聲音,向學校告別、向夏天問好。 他們興奮的不是只有不用寫作業、可以睡晚一點,更是迎來一段「生活重新安排」的自由。 但這也讓我們重新思考—— 為什麼我們要有「暑假」這樣的制度?

            • 2025 Jul 03

            是!不是!或許吧!一套快速產生價值激盪的SEL這樣玩

            在社會情緒學習(SEL)的五大概念中,包含自我覺察與社會覺察,但是每當提到自我覺察,很多人以為一定要先「談情緒」。 跟大家分享一個短時間也能進行的價值激盪活動,帶你也帶孩子「不用從情緒切入」,也能「練習自我覺察」。

            • 2025 Oct 16

            瞭解更多

            • 關於禮德旭
            • 什麼是PBL
            • 增能文章
            • 線上講座

            支持我們

            • 捐款支持

            聯絡我們

            • Email: service@kidsleaducation.org
            • 隱私權政策
            COPYRIGHT© 禮德旭 All rights reserved | Powered by 路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