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愛滑手機,其實有原因──從兒童權利重新看待網路成癮
2025 Aug 03 禮德觀點
👧「他都滑手機,不聽我講話!」
👦「我只要一說規則,他就大吼大叫。」
面對孩子滑手機,許多教育工作者與家長的直覺反應是:規定時間、沒收手機、強化管教。
但我們是否曾停下來想一想:為什麼手機如此有吸引力?又是什麼讓我們對這件事這麼焦慮?
這不只是手機的問題,而是我們與孩子之間,有沒有空間對話的問題。
孩子真的網路成癮?還是生活出現了空缺?
根據《兒童權利公約》第31條,孩子有休息、遊戲與娛樂活動的權利。
但在競爭激烈的學業壓力下、教室裡的高密度規範中,手機反而成了孩子生活中最自由可控的選項。
手指滑動的背後,可能是他想放鬆、想逃避、想獲得某種「我可以自己決定的感覺」。
當我們只看到螢幕,而沒看到孩子的狀態,那些情緒與需求就會被忽略。
你也曾經對學生或孩子說過:「你為什麼一直在滑手機?」
不妨試著改問:「最近有什麼事讓你想一直待在手機裡面?」
當手機問題爆發前,大人的心情先說出口
手機的吸引力之所以巨大,是因為它背後有整個演算法與快感機制在運作。孩子難以招架,我們也一樣。
而在課堂上或家庭裡,我們對孩子滑手機感到生氣、焦慮、挫敗,其實是很正常的情緒反應。
🔍這些情緒提醒我們:
📌「我花了很多時間陪伴,但孩子卻一直滑手機,我的努力好像白費。」
📌「我怕孩子錯過了學習與人際互動的重要時機。」
📌「我擔心他被虛擬世界困住,沒有能力抽離。」
當我們能說出這些心聲,孩子反而會開始理解:你不是想管他,而是關心他。
與其規範手機,不如邀請孩子一起「參與」決定
根據《兒童權利公約》第12條,兒童有權對影響自己生活的事表達意見,並受到尊重與回應。與孩子一起討論手機使用規則,不是放任,而是教他參與、表達與負責。
💬可以試著這樣開啟對話:
👉「你覺得滑多久是剛好?」
👉「如果上課滑手機,老師會怎麼感覺?你希望怎麼做比較好?」
👉「我們可不可以試著一起訂一個『使用公約』,看看能不能真的有改善?」
這些對話不一定馬上有完美答案,但每一次討論,都是教孩子怎麼與世界協商、共處。
建立雙贏的對話,不是妥協,而是理解彼此的需要
有效的對話,來自於雙方都能表達「自己為什麼在意」,而非只是講立場或情緒。
你可以問自己:
☑️「我真正在意的,是尊重、是關注、還是安全感?」
☑️「孩子滑手機的背後,是無聊、人際壓力、還是逃避挫折?」
當我們把對話建立在「需求」上,而不是「責備」上,才會有真正的理解與行動。
孩子的手機行為,其實是對話的邀請
手機不是敵人,而是提醒我們:「孩子有話想說,我們準備好了嗎?」
不急著改變他,先聽他說;
不急著下結論,先一起找出可以嘗試的做法。
這一步步的練習,是建立信任、培養責任與深化關係的過程。
✨歡迎轉發給你身邊有在教學、陪伴孩子的夥伴們,一起學會,怎麼在焦慮中創造出真正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