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我們需要暑假?
2025 Jul 03 禮德觀點
👦「老師,我這週每天都要睡到中午!」
👧「我爸說要帶我去露營三天兩夜耶!」
🧒「我終於可以瘋狂打switch了~~」
這一週,走進校園的每個角落都洋溢著「放暑假的歡樂氣氛」。
孩子們用最快樂的聲音,向學校告別、向夏天問好。
他們興奮的不是只有不用寫作業、可以睡晚一點,更是迎來一段「生活重新安排」的自由。
但這也讓我們重新思考——
為什麼我們要有「暑假」這樣的制度?
為什麼會有「暑假」的出現?
追溯歷史,暑假制度並非為了「玩樂」,而是為了「身心的重啟」。19世紀,美國教育家賀拉斯·曼(Horace Mann)推動學制改革,倡議設立統一的教育制度,也包含「學校暑假制度」。
當時醫學與心理學界提出:
➞長時間學習處於高壓環境,會影響兒童身心發展
➞夏季高溫容易造成疾病傳播與學習效率低下
於是,暑假成為一種身心調整、健康維護的制度安排,1945年,國民政府接管台灣後頒布《學生學年學期假期辦法》,將暑假制度納入中小學教育結構中,延續至今。
世界各地的中小學假期怎麼安排?
📚 美國:二學期制
暑假:約5/6月~8月中
寒假:約聖誕至新年後
📚 英國:三學期制
暑假:6月~8月中
寒假:約聖誕至新年後
每學期還會安排5日左右期中休
📚 日本:三學期制
暑假:7月底~8月
寒假:聖誕~新年後
春假:3月中~4月中
📚 韓國:二學期制
暑假:7月中~8月中
寒假:12月中~1月底
不同國家的暑假長短與學期安排各異,卻有一個共通點:
給予學生喘息與生活探索的時間,讓學習不只是連續不斷的填塞,而有節奏與呼吸感。
你覺得時至今日,暑假對學生的意義是什麼?
是一段空白?還是一段自由?
📣留言跟我們分享你的想法,一起重新思考——
「在今日的教育現場,暑假對於孩子有哪些學習意義?」
0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