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的動機真的被打開的那一刻,我也重新被打開了一次
2025 Oct 08 禮德交換日記
臺師大教育系大四的丞芸,第一次接觸 PBL 引導員培訓是在去年。當時她對「PBL 課堂到底長什麼樣」充滿好奇,也被禮德旭強調「師生是夥伴」的理念吸引。那一年的體驗讓丞芸印象深刻,但因為還沒有太多上台帶課程的經驗,總覺得還有許多可以更好的地方。
於是,今年丞芸選擇再一次回到培訓現場,帶著去年的震撼與收穫,期待挑戰更完整的自己。
在身份切換中看見不同的樣子
在培訓的第一天,丞芸不只是培訓的學生,也同時體驗當一個「孩子」的學習者角色。丞芸回想起最印象深刻的課程內容是,實際走進社區採訪店家,從陌生到主動提問,過程讓她真切感受到「直面挑戰」的意義,也重新理解孩子在面對 PBL 課程時的感受。
丞芸形容這段經驗是「身份的切換」,原來當自己放下課程設計者角色,換位成學習者時,能體會孩子的不安,也更能共情他們的勇氣。
如果要用形容詞來形容禮德旭 PBL 培訓,丞芸想到的是嘗試、挑戰與彈性」。每一次上台、每一次設計課程,都是新的練習,也是珍貴的禮物;雖然心裡不確定自己能不能做好,但依舊願意鼓起勇氣去挑戰。而在這個過程中,丞芸也學會保持彈性,不必緊緊抓著計畫不放,而是根據孩子的狀態隨時調整。當過程中的挫折動搖了信心,丞芸也必須重新找到自己的步伐,才能繼續走下去。

真正的挑戰,發生在實際帶領孩子的那一刻
在營隊過程中,丞芸獨自帶領一組孩子參與「改造圖書館」活動。因著原本圖書館空間單調,孩子表現出想快點結束的心情,讓丞芸瞬間失去信心,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失敗了。但在另一個空間設計較豐富的圖書館探索活動中,孩子卻非常投入,讓丞芸發現到:「不是全部都是我課程設計的問題。」孩子的笑容與投入,逐漸把她的自信帶回來。丞芸分享到,廷軒提醒:「學生像老師內在的一面鏡子。」當丞芸以懷疑的眼光看課程,孩子們就反映出無趣;但當她帶著自信與熱情,孩子也用笑聲和行動回應她。

理解「老師」的另一層角色
經過這段歷程,丞芸對「老師」的角色有了新的理解。丞芸說:「我發現,老師不必一直填充孩子的學習,而是要保有彈性與空白。這樣孩子反而能長出更多想像。」丞芸分享一個畫面,在製作模型時,丞芸並沒有規定孩子怎麼用材料,但孩子卻創造出更有深坑特色的成果。這讓她看見,孩子的能力常常超乎大人的想像。

陪伴孩子也是自我成長的旅程
丞芸用「導遊」來比喻引導員的角色,規劃一趟有主題的旅程,但真正去感受旅程的人,是孩子與自己。在過程中,丞芸既是引導孩子的「導遊」,也同時是和孩子並肩走路的「旅伴」。尤其在孩子專注製作模型的時候,丞芸真切感受到「孩子就是我的夥伴」,而自己也仍在學習。
營隊的最後,丞芸特別被兩個孩子打動。一位有閱讀障礙的孩子,在探究過程中卻展現了驚人的積極與亮眼的產出,甚至在成果發表時充滿自信地介紹作品;另一位平常頑皮的孩子,在沒有準備講稿的情況下,卻能清楚地介紹模型,表現超出預期。丞芸說:「孩子的動機真的被打開了。那一刻我也重新被打開,提醒自己為什麼要站在這裡。」

成為和學生一起看世界的老師
經歷過 PBL 引導員的培訓與實踐,丞芸對未來的教學有了更清楚的方向。丞芸希望自己能成為一位「和學生一起探索世界」的老師,帶孩子看見不同的視角,體驗與真實世界的連結。同時,丞芸也提醒自己要不斷反思,學會說出需求,練習與孩子找到舒服的合作方式。因為教育不是單向的,是一場互相成長的過程。
「歡迎來到禮德旭,來和孩子相互成長與學習!」 對丞芸來說,PBL 培訓不只鍛鍊了她的教學能力,更像一面鏡子,映照出丞芸的挫折、自信與蛻變,也映照出孩子的潛能與動機。「付出很多,但收穫更多。」這段旅程,讓丞芸找到成為老師的另一種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