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自己的課程設計有信心,才能真正讓學習發生
2025 Oct 22 禮德交換日記
一開始,碩頎其實對和不熟悉的人一起學習有點排斥。但在禮德旭的 PBL 引導員培訓中,每次課程結束,碩頎都感到充實又感動,碩頎說:「慶幸自己沒有錯過這段歷程。」。 小組討論時,大家的觀點總能激盪出不同的火花。即使人數不多,卻有著高度參與與開放交流的氛圍,那種「互相支持、沒有壓力」的學習場域,讓碩頎重新感受到教育的溫度和力量。
參加培訓一點都不後悔
如果要用三個詞語形容這段經驗,碩頎說是「想法的碰撞、互相支持、不後悔」。在一次次的分享與討論中,碩頎聽見許多不同的觀點,獲得了許多教學上的啟發;團隊氛圍輕鬆且真誠,大家彼此支持、相互鼓勵,那種「有人同行」的感覺,讓她覺得很溫暖。雖然最初在想像培訓時有些不安與壓力但每一次的培訓完成後,碩頎都帶著滿滿的收穫離開,儘管培訓是在假日、需要花費許多時間打磨課程,卻覺得一點都不後悔,也因為在這裡的敞開、夥伴的真誠以待,碩頎每一次交流都能看見不一樣的自己。

在挑戰中學會「堅定」
這期的課程是要圍繞著兒童權利去發想PBL課程,撰寫第一份課程設計,是碩頎印象最深的挑戰。當時不太知道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只能把腦中所有靈感先寫下,接著在團隊的討論中大家會互相回饋,負責每一天課程設計的夥伴幫助彼此確認哪些環節沒有連貫、沒有回扣到學習的核心概念,在慢慢修正的過程中,碩頎學會了信任合作,發現:「原來,學習傾聽也是作課程設計的一部分。」
帶領學生的過程也讓碩頎印象深刻。那位一開始害羞、總是黏著老師、不敢開口發言的孩子,在最後發表時,她自信地站上台分享成果。看著孩子的成長與轉變,碩頎意識到:「其實我也還在學習,學習如何用堅定而溫和的語氣引導孩子,而不是因為害怕被討厭就退縮。」
碩頎說:「我原本擔心與學生溝通時用比較嚴肅的方式會被學生排斥,但後來發現,若事情真的重要,就該堅定地說出來,而孩子其實更能理解、互相支持。」那份堅定的感覺,讓碩頎理解到教學的溫柔不只是包容,還是有方向、有原則的陪伴。

從被肯定到看見自己的價值
在實際帶領PBL的過程中,同為引導師夥伴的芷盈說了一句話讓碩頎很感動:「只要看到你在我旁邊,我就覺得很安心。」碩頎說,那一刻自己才真正意識到:「原來,就算我的反應沒別人快,仍有自己的價值與可以被肯定的地方。」這次的營隊,不只是在陪伴學生成長,也讓碩頎一次次地看見自己的價值。

想成為能與孩子「同行」的老師
經歷這段培訓,碩頎更確定,老師不只是傳授知識的人,而是與學生一起成長的夥伴。她希望未來的課堂也能像在禮德旭這段計畫歷程中一樣,透過提問與引導,讓學生逐步完成自己的學習目標,而非被動接受。
對未來想加入 PBL引導師培訓的夥伴,碩頎想說:「相信自己做出來的東西。當你站上台時,只有對自己的課程和想法有信心,才能真正讓學習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