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作力,該怎麼教?從四「有」三「不」開始!
2025 Jul 30 禮德充電站
內容目錄
內容目錄
在課堂裡,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聲音
「老師,他一直不做事,我只好自己寫完…」
孩子們分組討論時,有人急著自己完成全部;有人悶不吭聲地做自己的事情。
這樣的分組合作,真的有效嗎?
我們都知道合作力很重要,但孩子們知道怎麼「合作」嗎?
合作力,該怎麼教?從四「有」三「不」開始!
🎯 四「有」:課程設計的四個關鍵要素
① 有挑戰的專題任務
不是拚貼式簡報,而是真正需要分工與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務。例如:設計友善校園環境、策劃一場社區倡議行動等,讓孩子體會「團隊合作」的價值。
② 有選擇的工作分配
讓孩子能依據自己的興趣與擅長,選擇不同角色或任務。有人寫腳本、有人查資料、有人做簡報、有人是溝通者。每個人都重要,每個角色都有舞台。
③ 有一致方向的目標
確保每個人都理解並認同小組任務的目標是什麼。可以在任務初期引導孩子一起制定小組規則或任務進度表,讓合作不只是分工,還是共識。
④ 有鷹架的循序練習
合作不是天生會,是可以練習的。從兩人搭檔、小組任務到跨班合作,每一階段提供引導、協作工具與歷程回饋,讓孩子逐步上手。
⛔️ 三「不」:教學現場的三個提醒
❌ 不給答案,要給引導
當孩子遇到衝突或卡關時,不急著介入解決,而是引導他們自己找出可行方式,例如:「你們有聽懂彼此的想法嗎?」「還有別的解法嗎?」
❌ 不用想像限制孩子
不要預設孩子沒辦法協作。給他們多元的練習機會與信任,會發現孩子其實能思考得更深、協作得更好,只是需要更多的時間與空間。
❌ 不間斷滾動調整
每一組的合作模式不同,教學也該跟著微調。課中觀察、課後回饋、歷程記錄。這些都是讓合作力更紮實的養分。
合作力,其實是「我願意,也我可以」
我們想培養的,不只是孩子們在 AI 世代中能與人分工、與 AI 協作,更是讓他們在團隊中找到自己的角色,並享受「一起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
0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