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看見的,只是表面 🔍 認識冰山下的孩子!
2025 Jul 15 禮德充電站
「你是不是因為題目一直答錯,覺得自己不夠好,所以很生氣?」
孩子點點頭,眼眶泛紅。
那時,禮德旭的夥伴韻筑還是老師。有個孩子在課堂上情緒爆炸、干擾其他人,甚至捶平板。為老師的她,其實也很生氣。明明已經約定好情緒來時要深呼吸,孩子卻沒做到。
但韻筑深吸一口氣、忍住情緒,問孩子:「你願意跟我說,發生什麼事了嗎?是不是因為這裡的題目你一直答錯,所以你才這麼生氣?」
孩子點了點頭,原來他只是在對自己失望。
那一刻韻筑才知道,問題從來不只是表面上的失控,而是孩子冰山底下的挫敗、無助與自我否定。
🧊 冰山理論:孩子的行為背後,其實藏了很多層
薩提爾提出「冰山理論」(Iceberg Theory),隱喻的是人的外在歷程與內在經驗。
透過冰山,可以更多覺察自己的狀態、認識自己、更好的與他人互動。
而我們所看見的行為,就像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
☹️發怒
☹️搗蛋
☹️沒遵守約定
☹️情緒失控
但水面下的部分,才是真正驅動他們行為的原因:
🗻害怕失敗
🗻覺得自己不夠好
🗻擔心被笑
🗻無力感、羞愧感、挫敗感
若我們只處理表面上的失控,就很容易忽略孩子真正的需要與卡住的點!
理解冰山下的孩子,我們可以怎麼做?
① 停一下,不馬上指責
孩子愈情緒化,就愈需要一個「等他說話」的大人。
「發生什麼事了?」比「你怎麼又這樣!」更能打開對話。
② 認真觀察,幫他說出感受
「是不是因為你覺得這裡一直錯,很不甘心?」
有時孩子說不出話,靠我們的同理與觀察,是最好的橋樑。
③ 建立「可以失敗」的安全感
不是每個孩子都能一開始就做好,但每個孩子都值得在錯誤裡學習。
陪他一起修正、陪他找到方法,比一次糾正更有力。
➜ 真正的陪伴,是理解孩子正在對抗什麼
我們看到的是孩子的行為,但孩子行為背後,可能在說:「我怕我不夠好。」
下次當孩子出現讓人頭痛的情緒反應,不要急著預設立場或是糾正孩子,也許那是你看見他真實樣子的開始!
0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