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德旭
  • 關於禮德旭
    回主選單
    • 認識禮德旭
    • 什麼是PBL
    • 年度報告
  • 我們的服務
    回主選單
    • 線上講座
  • 課程介紹
    回主選單
    • 街上遊你遊我
    • 小小報導者
    • 闖進月ㄕˋ界
    • 好老師召集令
  • 禮德專欄
    回主選單
    • PBL教師手冊
  • 增能文章
  • 最新消息
  • 聯絡我們
禮德旭
  • 關於禮德旭
    認識禮德旭 什麼是PBL 年度報告
  • 我們的服務
    線上講座
  • 課程介紹
    街上遊你遊我 小小報導者 闖進月ㄕˋ界 好老師召集令
  • 禮德專欄
    PBL教師手冊
  • 增能文章
  • 最新消息
  • 聯絡我們
  • 文章總覽
  • 分類
  • 禮德觀點 (7)
    • 禮德充電站 (11)
      • PBL教師手冊 (1)
        禮德觀點 (7) 禮德充電站 (11) 手機成癮 (1) 暑假 (4) 自我照顧 (1) 教師 (1) 情緒 (1) AI (2) SEL (9) 兒童權利 (5) 溝通合作 (7) 自我覺察 (3) PBL教師手冊 (1) PBL專題導向式學習 (1)
        1. 首頁
        2. 增能文章
        3. Ch1 PBL概念建構|什麼是專題導向式學習

        Ch1 PBL概念建構|什麼是專題導向式學習

        2025 Aug 14 PBL教師手冊
        內容目錄
        1. 你在說的是哪種PBL?
        2. PBL(Project-Based Learning)的黃金七關鍵
        3. PBL專題導向式學習常見迷思
          1. 換你想一想
          2. 答案揭曉

        你在說的是哪種PBL?



        PBL是個縮寫,台灣當前中小學推動的PBL絕大多數都是Project-Based Learning(專題導向式學習),然而有另外兩個學習法的縮寫也是PBL,人們經常混淆,而這三種又有什麼不同呢?這裡分析給你聽!

        英文全名 Project-Based Learn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 Phenomenon-Based Learning
        中文翻譯 專題導向式學習 問題導向式學習 現象導向式學習
        定義 學生在一段時間中,圍繞真實世界的複雜問題進行探究與創造,需完成一個具體成果(product/presentation),過程強調學生主動學習、跨學科整合、同儕合作與公開分享。 以問題為起點,學生小組合作針對情境中具挑戰性、開放性的問題進行探究,透過資料收集與分析推進理解,強調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擁有感。通常較短期,偏向知識建構導向。 起源於芬蘭,著重從生活現象(如氣候變遷、人口老化)出發,以跨學科方式統整學習。教師設計主題式學習單元,引導學生多角度探究並整合知識,培養整體觀與系統思考。
        啟動方式 驅動問題(Driving Question) 問題情境(Problem Scenario) 現象導入(Phenomenon)
        學習時長 通常為中長期(數週至數個月) 中短期(數堂課為主) 中長期主題式探究
        成果呈現 實體或數位專案成果 通常無具體產出,強調反思與知識表徵 小組展演或主題總結
        適用場域 小學高年級至大學;特別適合專題課、探究課 醫學、法律、理工科、教學法課程常見 基礎教育課程統整、社會議題探究
        主題範例 「打造校園植物導覽計畫」 (環境教育、語文、藝術整合 「社區老屋閒置的原因是什麼?」 (社會科、數學、科技應用) 「極端氣候下的城市生活挑戰」 (自然、社會、地理整合)
        啟動/驅動問題 「我們可以如何設計一條校園導覽路線,讓來訪者認識並愛上我們的校園植物?」 「社區裡有許多閒置老屋,如果你是規劃師,你會怎麼做?」 「當我們的城市連續30天下暴雨會發生什麼事?」
        特色說明 1. 通常有具體產出成果
        2. 教師提出驅動問題,學生共同建構過程
        3. 鼓勵跨學科整合
        1. 沒有明確產出任務,重點聚焦在思辨過程
        2. 問題由教師提出模擬情境
        3. 視問題決定是否需要跨學科整合
        1. 視教師設計決定有無具體產出任務
        2. 問題提出是因現象引發學生提問
        3. 必須整合跨學科


        這本工具書將著重在Project-Based Learning 專題導向式學習,這不僅是台灣中小學當前推廣的主力,更是禮德旭明日學校累積了多年經驗的方法論。

         

        PBL(Project-Based Learning)的黃金七關鍵


        PBL(專題導向式學習)可以分為以下七大標準元素,分別是

         階段  標準元素  說明
        課程設計前 Challenging Problem or Question
        有挑戰的問題或提問
         專題的設定需要是一個有挑戰、有意義且真實的驅動問題,藉此激發學生思考與探究
        Authenticity
        真實性
        專題的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社會情境或社群緊密連結,對學生而言具有實際意義與真實感 
        課程
        教學中
        Sustained Inquiry
        持續探究
         學生不斷地提問、搜尋、分析與整理資料,歷經反覆驗證與思考的歷程。
        Student Voice & Choice
        學生自主與選擇
         學生對學習過程、產品形式或表達方式具有一定的選擇權與主導權。
        Reflection
        反思
         學生與教師在過程中不斷反思學習內容、方法與自我成長。
        Critique & Revision
        回饋與修正
         學生透過同儕互評或教師的回饋進行作品修正與進步,強調草稿與成品的滾動修正過程。
        Public Product
        公開成果 
         學生將成果分享給真實的觀眾(要回應到專題的關係人,重點不在人數多寡),提升責任感與投入度。

        資料參考:PBLWorks. (n.d.). What is project based learning (PBL)? Retrieved August 1, 2025, from https://www.pblworks.org/what-is-pbl 

         

        PBL專題導向式學習常見迷思


        你知道嗎?要誤解PBL,真的很容易!許多人經常誤以為「做一個專題Do a project」等於「專題導向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然而這兩個究竟有什麼差別呢? 讓我們用蓋房子來做個比喻!「做一個專題」像是讓學生在房子蓋完後掛上裝飾畫,而「專題導向式學習」則是從打地基開始就讓學生參與整體結構的建造。

        做一個專題Do a project

        專題導向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

         

        換你想一想

        1. 完成兩週的1960年代歷史單元學習後,學生花了兩天時間使用服裝、道具和音樂舉行模擬抗議和嬉皮聚會。

        2. 學生調查社區排水溝的廢物如何導致環境污染的問題,他們提出解方並向村長提案。

        3. 學生們在家裡製作海報來說明節水和節能的方法,並將它們張貼在教室的牆上。

         

        答案揭曉

        編號 題目說明 做一個專題 專題導向式學習
        1 完成兩週的1960年代歷史單元學習後,學生花了兩天時間使用服裝、道具和音樂舉行模擬抗議和嬉皮聚會。  ✅  
         判斷依準:教師沒有讓學生在專題進行過程中逐步長出知識與技能,學生是先花兩週先學知識,而後才用兩天實際製作
         
        編號 題目說明 做一個專題 專題導向式學習
        2 學生調查社區排水溝的廢物如何導致環境污染的問題,他們提出解方並向村長提案。    ✅
        判斷依準:有說出學生探究的主動性、結合真實世界與學生有連結的議題、具體的公開成果向關係人提案
         
        編號 題目說明 做一個專題 專題導向式學習
        3 學生們在家裡製作海報來說明節水和節能的方法,並將它們張貼在教室的牆上。 ✅  
        判斷依準:雖然有真實性,但製作海報說明方法不太需要「探究」的歷程,而是可以直接查資料、寫上資訊即可,且張貼在教室的牆上目的不明確。
         

        以下是「做一個專題」與「專題導向式學習」的差異對照表:

        項目 做一個專題 (Do a Project) 專題導向式學習 (Project-Based Learning)
        專題的出現 在既有的框架下疊加的、學完單元的知識後伴隨的 學習內容都被包含在專題當中,專題本身就是一個單元,完成專題的歷程逐步習得相關知識、技能、態度
        學習
        方式
        跟著教師給予的指令一步步操作 以學生的探究為主體,教師作為引導
        學習
        重點
        重視在產出(結果)上 重視產出和過程
        學科
        連動
        常常難以回扣任何學科標準 通常可依據不同學科學習表現設計
        學習
        場域
        可以獨自一人進行或者在家完成 包含學生之間的合作和課室內教師引導,甚至業師進場、外出踏查
        主題
        選擇
        依然停留在學校層面 符合真實世界脈絡且能應用
        呈現
        對象
        專題成果只對課室內的人呈現 專題成果會對與專題有關的關係人呈現,不只是課室同學
         

        參考資料: 

        • PBLWorks. (n.d.). What is project based learning (PBL)? Retrieved August 1, 2025, from https://www.pblworks.org/what-is-pbl 
        • Savery, J. R. (2006). Overview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Definitions and distinctions.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1(1), 9–20. https://doi.org/10.7771/1541-5015.1002
        • Finnish National Agency for Education. (n.d.). Phenomenon-based learning. Retrieved August 1, 2025, from https://www.oph.fi/en/education-system/basic-education/phenomenon-based-learning

         

         
        • PBL教師手冊
        • PBL專題導向式學習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我是為你好」但到底怎樣才是真正為孩子好?

        每當這句「我是為你好」出現,像是一句讓人無從反駁的咒語,瞬間封住了孩子表達的空間,也讓我們以為自己已經盡了最大的關心與保護。 但孩子真的感受到「好」了嗎?還是只感受到被限制、被控制,甚至無法選擇的窒息感?

        • 2025 Jul 10

        了解孩子的四種合作模式!只要放對位置,人人都可以是好夥伴

        你是否也曾遇過讓你頭痛的孩子,總是在團體活動中搗蛋、挑釁、無法專注? 有的時候,或許孩子不是不想配合,而是還沒找到適合自己的地方! 來看看孩子的四種合作模式,找到適合他的合作位置!

        • 2025 Jul 13

        孩子愛滑手機,其實有原因──從兒童權利重新看待網路成癮

        面對孩子滑手機,許多教育工作者與家長的直覺反應是:規定時間、沒收手機、強化管教。 但我們是否曾停下來想一想:為什麼手機如此有吸引力?又是什麼讓我們對這件事這麼焦慮? 這不只是手機的問題,而是我們與孩子之間,有沒有空間對話的問題。

        • 2025 Aug 03

        學生可以用AI嗎?

        面對AI工具的快速發展,許多老師與家長的第一反應是:「禁止學生使用!」但我們想問──禁止,真的是教育的解方嗎? 在AI與網路早已融入孩子生活的今天,問題不該是「可不可以用」,而是「你怎麼使用?」 這樣的對話,才能真正帶領孩子面對未來。

        • 2025 Jul 26

        澳洲禁止16歲以下用社群媒體,你怎麼看?

        2024年11月19日,澳洲國會通過《社群媒體最低年齡門檻法案》(Social Media Minimum Age Bill),正式禁止16歲以下兒少使用社群平台。 隨著社群媒體成為孩子日常的一部分,風險與機會也一併出現。面對風險,我們該怎麼辦?是全面禁止,還是選擇相信孩子、與他們一起練習?

        • 2025 Jun 13

        你看見的,只是表面 🔍 認識冰山下的孩子!

        「你是不是因為題目一直答錯,覺得自己不夠好,所以很生氣?」 孩子點點頭,眼眶泛紅。 那時,禮德旭的夥伴韻筑還是老師。有個孩子在課堂上情緒爆炸、干擾其他人,甚至捶平板。為老師的她,其實也很生氣。明明已經約定好情緒來時要深呼吸,孩子卻沒做到。

        • 2025 Jul 15

        瞭解更多

        • 關於禮德旭
        • 什麼是PBL
        • 增能文章
        • 線上講座

        支持我們

        • 捐款支持

        聯絡我們

        • Email: service@kidsleaducation.org
        • 隱私權政策
        COPYRIGHT© 禮德旭 All rights reserved | Powered by 路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