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老師也可以展現脆弱
2025 Oct 15 禮德交換日記
佳慧偶然透過學長姐與社群貼文,認識了禮德旭的PBL引導員培訓。她被禮德旭過往課程紀錄影片中孩子專注、負責的眼神深深吸引。那份真誠的學習狀態,讓她想親眼見證孩子在 PBL 的課程中,究竟如何長出自己的力量!
真誠且平等的培訓體驗
參與培訓歷程中,佳慧發現這裡的每一次交流都真誠且平等。她特別喜歡每次培訓前的 check-in 活動,從「枕頭套的創意聯想」或「最能代表近況的一個字」,這些看似輕鬆的暖身,其實是讓夥伴彼此靠近的設計。「大家會分享近況、交換感受,不會一開始就陷入緊繃的氣氛。」佳慧也分享:「在教案回饋時,大家也是以夥伴身份對話,而非傳統的檢討。」
如果要用三個字詞形容這段歷程,佳慧選擇了:「真誠、充實、輕鬆但不隨便。」每一次課程都緊湊卻有深度,輕鬆的氛圍讓人敢於嘗試、願意投入,也讓學習真正發生。

面對挑戰,學會與孩子「一起走」
在實際設計教案時,佳慧經歷了 PBL 最真實的挑戰。佳慧分享當時帶領一位學習障礙、常拒絕參與的孩子的掙扎。佳慧說:「我一度懷疑這樣的課程設計是否真的能啟發這樣背景的孩子。」後來,她選擇調整進度,延後原先設計活動,加入歷程回顧,讓孩子更能理解活動背後的意義。對佳慧來說,一個好的老師、好的教學,是不要急著推進課程,而是等孩子準備好,邀請孩子一起進入課程。
在這過程中,佳慧也體會到老師與 PBL 引導員的不一樣,老師傳授知識,而 PBL 引導員不是單純的上對下教學,而是陪著孩子理解、探索與表達。

展現脆弱,也是力量的一種
「我以為老師應該要堅強,不能表現出不確定。」在一次課程中,佳慧嘗試誠實告訴孩子,她發現自己需要學會「展現脆弱」。出乎意料地,這份坦率讓孩子更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
原本覺得老師應該要堅強,但後來嘗試在學生面前說出自己的困惑,反而促進了互動與理解。展現脆弱不是老師的失誤,對孩子來說,可能是一種邀請,讓學習變成真實的連結和交流,一起在學習中互相陪伴與成長,成為成長過程中重要的夥伴。

看見每個孩子,都有被看見的渴望
佳慧記得兩個孩子的故事。一位是常拒絕參與孩子,在最後活動時自己選擇回到教室完成任務;另一位是妥瑞氏症的孩子,平常聲音微弱,卻在活動中第一次被真正「聽見」,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因為 PBL 這樣的學習法還有我們在意的師生夥伴關係,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也讓每個孩子都有能被看見、聽見的機會。

成為「夥伴型老師」,這裡影響了下一步的生涯選擇
經歷培訓後,佳慧更確定自己想成為「夥伴型老師」。她希望未來的課堂是「輕鬆但不隨便」的,學生之間能彼此尊重,學習中能保有彈性與默契。而這份經驗,也讓她計畫報考特教研究所,期待能更深入理解不同孩子的學習方式,促進普通生與特殊生之間的互動。
佳慧想對未來有興趣參與禮德旭 PBL 培訓計畫的 夥伴說:「這裡完美體現 PBL 的夥伴關係,和傳統的學校經驗很不同,值得嘗試。這段歷程能幫助你檢視過去的教學與教案設計,找到自己喜歡的課堂樣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