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為你好」但到底怎樣才是真正為孩子好?
2025 Jul 10 禮德觀點
:「我是為你好,所以要認真讀書,這樣才會有好的生活。」
:「我是為你好,所以晚上不能太晚回家。」
:「我是為你好,所以你應該考公務員,生活才會穩定。」
每當這句「我是為你好」出現,像是一句讓人無從反駁的咒語,瞬間封住了孩子表達的空間,也讓我們以為自己已經盡了最大的關心與保護。
但孩子真的感受到「好」了嗎?還是只感受到被限制、被控制,甚至無法選擇的窒息感?
「為你好」還是「為我安心」?
很多時候,我們說「我是為你好」,其實是為了讓自己安心——安心他走在我們認為「對」的道路上,安心他不會受傷、不會偏離、不會讓我們擔心。
但成長,是一段必須試錯、跌倒、探索的過程。當我們急著介入、代替選擇,我們也同時剝奪了孩子認識自己、練習判斷與承擔的機會。
「為你好」的下一句,可以不一樣
要讓這份愛不成為壓力,有時只要多一句理解與傾聽:
✅「我可以理解你有不同的想法,能不能跟我說說?」
✅「我有擔心的地方,但我想知道你的感受是什麼?」
✅「你想怎麼做?我會在你需要時支持你。」
把「我說了算」的語氣,變成「我願意了解」的態度,才是陪伴一個人長大的起點。
真正「為你好」的,是相信他有定義「好」的能力
愛不是控制,而是允許孩子用自己的步伐前進。
真正「為你好」,不是保護他不犯錯,而是陪他學會怎麼從錯誤中站起來。
下一次想說出「我是為你好」前,不妨先問問自己:「我希望他快樂,還是希望他照我的方式快樂?」
你也曾說過、聽過這句「我是為你好」嗎?
你曾經想為孩子好,卻不小心讓他更有壓力嗎?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故事,或轉發給你身邊也常說這句話的家人、老師、朋友們,一起練習用「理解」代替「預設」,讓我們的「愛」真正成為孩子的力量。
0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