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老師,謝謝你」,讓所有努力都值得
2025 Oct 02 禮德交換日記
身為政大社會學系的師培生詠芯,原本只是希望累積實習經驗。當看到禮德旭 PBL 引導員培訓的資訊時,被「亦師亦友」、「夥伴」的師生關係吸引,和自己想像中的教育模樣非常接近。於是,詠芯決定走進這段未知卻令人期待的旅程!
第一次的挫折,帶來最深的學習
詠芯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第一次設計課程。雖然起初滿懷自信,但在檢討環節中,才發現自己過於追求「有趣」的課程,卻少了一些了 PBL 真正要帶給孩子的學習意義。但因為這次的學習與挑戰,讓詠芯看見 PBL 課程知識的意義與重量。同時也學會設計 PBL 課程,思考孩子如何在探索中提問、如何在過程中建立思考脈絡。雖然當下有些沮喪,但這次挑戰反而成了她最大的學習。她開始學會退一步檢視自己的課程設計,不再只想著讓孩子「玩得快樂」,而是思考,孩子能不能從中帶走新的想法?能不能在其中找到自信?
在 PBL 培訓裡,詠芯覺得是「溫暖」、「成長」、「吸引力」的。溫暖來自於廷軒與一群夥伴給予的支持;「成長」則是自己在教學經驗與心態上的蛻變;而「吸引力」,來自 PBL 課程特有的專注與投入感,他總是忘記時間,只想不斷往下探索。

帶著挫折前進,也學會穩住情緒
真正走進營隊後,困難也隨之而來。第一天,詠芯獨自帶領一組孩子,其中有一位情緒較敏感的學生,常常無法融入活動。多次嘗試溝通都沒有好轉,詠芯覺得很挫敗,只能努力穩住自己的情緒。幸好,過程有夥伴陪伴,一起討論調整策略。他們逐步修正課程難度,讓孩子能跟上,也讓詠芯學到,教育不是堅持自己既定的設計的教案來執行,而是隨時配合孩子的需求,跟著孩子狀況調整設計。

當我在陪伴孩子時,我不能逃
詠芯分享:「當學生時,遇到困難我可以逃避。但作為引導員,我不能逃,我要在孩子面前展現自信與正向。」這份責任感,讓他開始理解老師除了傳遞知識給孩子,也是孩子學習旅程中的情緒支撐。當孩子陷入困難時,詠芯選擇陪伴在旁,成為他們的夥伴與最堅定的支持者。

那些不完美,成為真正的學習
在發表會前夕,組內發表的主力孩子因受傷缺席,讓他一度懷疑自己能否帶領孩子完成挑戰。但出乎意料的是,原本不積極的孩子反而站了出來,主動承擔更多任務。這讓詠芯發現,自己其實不應該忽略了每個孩子的潛能。「那天,我看到孩子的轉變,才知道自己還在學習,要相信整個團隊的力量。」

孩子與夥伴的支持,是最大的禮物
讓詠芯感動的不只是孩子在課堂中的表現,一個平常不專注的孩子,無意間複述了前幾天的課程內容,讓詠芯明白,孩子其實一直都在學習,只是步調不同,而且會在老師沒有想過的時候開花結果。
還有孩子在活動中真誠地對詠芯說:「老師,真的謝謝你。」那一刻,詠芯感覺所有努力都值得。同時,夥伴的肯定與觀察,也讓詠芯看見自己「鼓勵孩子」的特質,彼此互補、互學,讓這段培訓旅程更加完整。

想成為能接住學生的老師
經過這段經驗,詠芯對未來的自己有了新的期待----成為一位能在課程設計中保有彈性、在關係上能接住孩子的老師。詠芯希望孩子在學習中不只是「完成任務」,而是能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在過程裡慢慢建立起自信。

在學習溫和且堅定的路上
「我還在學習怎麼拿捏態度。」詠芯說,自己太常把孩子的情緒放在前面,很難堅定地與孩子表達自身感受。但詠芯知道,未來要學會溫柔與堅定並存,讓孩子明白老師也是有情緒的。這樣也能更靠近孩子,真正成為孩子學習旅程上重要的夥伴。

給有興趣加入PBL引導師計畫的大家一句話
「這是一趟有趣、溫暖的成長旅程。」詠芯說。PBL 帶給她的,有教學技巧的提升,還有一次次挫折與突破後的成長,以及一群孩子和夥伴帶來的真實感動。「如果你願意參加,你一定會發現,這裡的收穫超過想像!」這一次,詠芯說的很堅定。
